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上海大学施思齐教授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3-04-28来源: 编辑:吴宇

上海大学施思齐教授学术报告

2023426日下午16:30,在先进制造大楼西楼A308会议室举行了第482期“杰出学者讲坛”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主讲人为上海大学施思齐教授,报告主题为“电化学储能材料计算与设计”。华中科技大学李会巧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坛,翟天佑教授、杨辉教授、沈越教授、杨利明教授等老师参加了本次报告。

施思齐,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年)。2004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师从陈立泉院士和王鼎盛院士。20048月至20135月先后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和美国布朗大学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储能材料的计算与设计、材料数据库与机器学习,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研发。2001年率先在国内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已在Nat CatalChem RevProg Mater SciNatl Sci Rev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创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化学储能材料计算与数据平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2项。目前是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分会委员。担任《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Informatics》、《储能科学与技术》、《硅酸盐学报》、中国物理学会“四刊”和《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等期刊(青年)编委。

锂离子、钠离子电池等电化学储能体系的关键是材料。研发新材料的传统方法是试错法,从材料发现到应用往往需要十几年,很难满足产业界对更高性能电化学储能体系的要求。因此,迫切期望从物理学、材料学、化学和数据等学科交叉的角度,有机地融合理论计算和实验方法,理解电池材料中电子/离子输运协同调控、界面电化学稳定性等关键科学问题,为电化学储能新材料和新体系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以加快新材料和新体系研发速度。施思齐教授从个人经历以及合作内容出发,详细介绍了近些年来所做工作在电池材料方面的主要进展。最后对今后跨尺度计算在电化学储能新材料和新体系研发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具体展望。

施教授的报告引起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就电池材料中电子/离子输运协同调控问题、机器学习等方面同施教授进行了细致的交流。施教授分享了自己独特和深入的思考视角,细致地进行了阐述和解答。通过本次交流,拓宽了同学们对电化学储能材料计算与设计的认知,对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